此美术作品原名是《创世纪》,我给起了个新名叫《给力》
[attach]7647[/attach]为什么叫“给力”呢? 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8-1-11 20:53 编辑 [/i]
[b]回复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239&ptid=8568]1#[/url] [i]知天斋[/i] [/b]
[b]大家可以随意发言,欣赏鉴赏或者评论。[/b] 哈哈,这个题目的解答思路是四通八达。从什么方向去,都是宽广无垠。 我给个《延续》吧。 [quote]哈哈,这个题目的解答思路是四通八达。从什么方向去,都是宽广无垠。
[size=2][color=#999999]海上浮云 发表于 2018-1-11 23:09[/color]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244&ptid=8568][img]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[/size][/quote]
浮云朋友好!
你说的很对,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学科知识去欣赏,应该说有一定的难度,仅仅会做几笔画的一般修养是很难理解这幅画的用意的,至少需要懂得一点艺术理论美学方面的理论。还可以从宗教学如基督教学上去理解,此画取材于《圣经》的创世纪,当然有宗教上对世界的解释。还可以从生命科学上去解释。还可以从哲学上去解释,如伯格森的生命过程等。
从美学上来说,涉及到格式塔心理学美学,是张力结构的知识。张力结构是由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骨架决定的。阿恩海姆将审美体验中的“力”归结为一种“心理力”,但他并不认为这种力的产生是纯粹主观的。他反对那种“把对艺术品的理解完全看作是一种主观作用的思潮”,认为审美对象都具有一种客观的结构骨架,为美的欣赏与创造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。这种结构骨架就是由审美对象的形状、颜色、光线以及矛盾冲突所构成的力的图式。 [i=s] 本帖最后由 知天斋 于 2018-1-12 14:47 编辑 [/i]
[quote]我给个《延续》吧。
[size=2][color=#999999]海上浮云 发表于 2018-1-11 23:11[/color] [url=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14245&ptid=8568][img]http://haitian.six168.co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[/size][/quote]
惊喜地感谢朋友!
你给的这个“延续”非常贴近原作品的主旨,应该说非常恰切。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找到一个佐证。西方有一个生命哲学家叫伯格森,他创立了一个哲学名词是“绵延”。也有称伯格森为过程哲学家的,他关注着他称之为“绵延”的发生在万物之中的进程,这也就是“生成”。他认为,绵延构成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经验之流。他对古典哲学各派的批评是,他们没有能认真对待绵延。伯格森批评道,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没有认真考虑变动、发展、生成、绵延的问题。伯格森确信,“在绵延中”思考才是真正把握了实在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