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費論壇 繁體 | 簡體
Sclub交友聊天~加入聊天室當版主
分享
返回列表 发帖
查看: 5024|回复: 29 收起左侧
开启左侧

佛教十大经典人生感悟   [复制链接]

经典一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


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。心非心,物非物,心高于物,心是心,物是物,心物合一,心物是一。人在尘中,不是尘,


尘在心中,化灰尘。世间人,法无定法,然后知非法法也;天下事,了犹未了,何妨以不了了之。切莫刻意的寻求,


人人皆由佛性,重在修心和意,而不是外在的。

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0 踩0

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
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总之,佛教劝人从善,以德正人,这种观点是很让人敬佩信服的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轻松时重量似薄纱,空净处迹痕飘浮云。

TOP

本人对佛教没有基础,不知道其内韵,只能读着入心的语句,修养自己的心神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轻松时重量似薄纱,空净处迹痕飘浮云。

TOP

黛管修行佛教了吗?能把佛教精典弄到手,真不简单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轻松时重量似薄纱,空净处迹痕飘浮云。

TOP

经典十: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,心不动,人不妄动,不动则不伤;如心动则人妄动,伤其身痛其骨,于是体会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50

看来"心学“是最要紧的。
佛家有心学,儒家也有心学,近日决计着找几本心学书看看。
黛儿上传的经典很好,有的我也不太清楚,学习了,谢谢黛儿,辛苦了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九: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

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?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8

发动战争的罪人早点学习学习就好了!冷战后美国总统们要是知道这些道理,不会有什么朝鲜战争、越南战争、海湾战争、伊拉克等战争了吧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八: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笑无声。


大悲是无尽的慈悲,不是感情,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;大悟就是开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8

老子也有类似的语言,如——————

《道德经》: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。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七: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


这句话,并不出自佛经,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:修百世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7

还是读一首诗吧————

《回眸》

  席慕容

  前世,我频频回眸

  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
  多少相思多少离愁
  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

  今生,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
  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
 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
  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

  问佛: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
  佛无语,我只有频频回首
  像飞蛾扑向火
  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
  回眸 再回眸
  千次万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
  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
  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
  前世我在舟中回眸
  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眼中的哀愁
  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
  让我走进你的眼中
  我寻觅了很久累了
  只想在你怀中停息
  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
  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
  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
  我没有喝孟婆汤心中牵挂着你
  不要问我为何哭泣
  我没有喝孟婆汤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
  说我喜极而泣
  泪落在你的襟上
  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丁香
  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
  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
  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
  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
  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五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此句出自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”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,尽得禅宗精髓!全句为“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6

经典五: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
此句出自“般若波罗密多心经”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,尽得禅宗精髓!全句为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”。

佛家讲“色”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,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,而使身心不得自在,使得谈空却又恋空,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,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,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。色即是空,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,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,则由事物的共性,因缘关系,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,善恶循环所谓: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要知后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是劝人向善的基础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此段话一定要将色空两个概念弄清楚。而引文只讲了色没有讲到空。
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《般若菠萝蜜多心经》中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,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。
简单的说,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,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。空,是事物的本质。佛家认为,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,称为“诸行无常”,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。

再补充点资料——
比如说,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,首先需要人的思想,纸笔,及传媒工具,不能单独成立,说白了,文章这种表象就是“色”,而产生这种“色”的因缘,诸如人的思想、纸等便是“空”,人如果不想写文章,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,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“色”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,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。所以,色非女色男色,空也非虚无乌有。色即是空,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,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,空即是色,则由事物的共性,因缘关系,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,善恶循环。所谓:要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,要知后世果,今生做者是。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。只有认识到了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因果报应,善恶循环,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,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,以自身的身体力行,通过道谛的“戒、定、慧”达到超脱解除苦难烦恼。而这种力行过程中,佛教还注意到“悲”,所谓大慈大悲大概相当于儒家的“仁”,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四:不可说


很多的东西都是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的!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,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6

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这和老子的道有相通的地方,”道可道非常道“。也同哲学有相同的地方,如形而下为器,可说;形而上为道,不可说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三:一切皆为虚幻

这句出金刚经:所有相皆是虚妄;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当作如是观。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5

经典三:一切皆为虚幻

这句出金刚经:所有相皆是虚妄;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当作如是观。对于爱情:美好的爱情,动人的爱情,原来都是虚幻的!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!如坠梦中,近在眼前,却触摸不到;遥远的总是最美,因为遥不可及,充满想象,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,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,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,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,得到心碎的结局,却依然在憧憬;对于生活: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,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;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,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,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、感受,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,所以记得佛家的句:一切皆为虚幻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读了黛儿这段话,觉得好像爱情是不可求的,不要去追求。前几年报纸登载了一则消息,说是有一个穷小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,姑娘也同意相爱,但姑娘的父亲不同意,并说“要想娶走我家姑娘,拿出100万。”经过三年后,小伙子果然赚到了一百万,终于将姑娘娶走了。
爱情是刻意追求的,这已经为事实所证实。如果都像金刚经里说的那样,世界就没有爱的动力了,那将是“窈窕淑女,君子不求"了,所以,黛儿引文的观点,只能在虔诚的正宗的佛教徒中管用,但真正的佛教徒又不允许有异性的念性,引文的观点对于他们当然管用。
凡间的人是有人性的。人性就是一半有动物的属性一半具有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。
孔子说过人一个是食一个是性,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备这样两个属性。
佛法中的”一切皆为虚幻“,应该是指事物本身没有真正的独立自己本性:1、一切事物会有种种生灭变化,存在都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;2、一切事物本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。由于这两个概念,所以说是虚幻无常。就是说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,不是真正了解的,这其实是佛法中“空”的一个概念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二: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


    源自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,但他见地狱里 ...
黛儿 发表于 2014-8-28 21:44



地藏菩萨发大愿,广设方便,宁可自己不成佛道,而专心普度众生,尽令解脱的伟大精神,可以说是真正作到先人后己,是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!

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心非心,包括了事物的两面性,这是哲理的一部分观点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佛教的精典其实也是有哲理的。学习受益。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经典非凡,必须阅读,感谢黛儿分享
点评
B Color Link Smilies

您还可以输入:个字符
X

 X

TOP

下一页 »
返回列表 发帖